文档:24格/来自虞美人之坡

来自宫崎骏与久石让中文百科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主页面 24格 2011年10月号 文档 
 分镜:借东西的阿莉埃蒂 来自虞美人之坡 分镜: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

 
高田勋 + 宫崎骏 + 押井守 - 宫崎吾朗
(文/3000)
原载于《24格》71期

在走进池袋的电影院之前,又一次有人给了我不同的信息。据说连没看过动画的人,通过这部电影都看出来“动画好像是分层画的”了;但也有人告诉我她“看得都哭了”。而我在买票时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票好像很好买”。一个中型放映厅,一天放满6场,但上座率基本上也就是5成不到的样子,更看不到排大队买票的人群。我还记得自己当年从《地海传奇》的放映厅出来看着外面烈日下排队购票者的心情呢,看来这次对吾朗大家还是非常谨慎的。

而当这次我从电影院出来的时候,我给同事发了条短信——“《虞美人》这电影这么好看啊!”老实说,我已经很久没有这种在电影院里看电影看进去的经历了。画面中的人笑我跟着笑,画面中的人哭我跟着哭,画面中的人幸福或悲伤时我也乐得合不拢嘴或愁得拧眉毛……以至于我都开始忽略那些明显的剪辑不流畅、人物和背景脱离的动作、外行人都能觉得奇怪的作画错误了。我个人最喜欢的吉卜力电影,抛开《千寻》和《幽灵公主》这两个怪物不说,其实是写实但是又不苦逼的《听到涛声》和《侧耳倾听》。而《侧耳倾听》中有一些部分我非常不喜欢,很多年后我才知道,那些地方都是宫崎骏的影响。说白了,我是不喜欢在动画片中看到Fantasy的人——这一点好像和绝大多数观众相反啊……在我看来,如果《侧耳倾听》不被宫崎骏弄那么多幻想元素进去,就真跟《听到涛声》有得拼了。可宫崎骏最擅长的这种模式化的动画电影商业片模式,决定了他不可能,也学不会抛弃魔幻风格,去拍一部“真人演也没问题”的人情剧出来。这方面可以说是高田勋和押井守的强项,也许现在还应该加上一个宫崎吾朗?影片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个快乐的高田勋(人情剧),加上一个通俗的押井守(抗争剧),再来个不痴迷于幻想的宫崎骏(喜剧)拍出来的。所以这片子里面搞笑的地方你觉得像《平成狸合战》,动感情的地方像《福星小子美梦成真》,剧情开合的地方像《千与千寻》,真搞起对抗押井守就又登场了……另外由于在《听到涛声》中也同样担任人设的近藤胜也担任了本片的人设,所以影片的真实性大为提升,背景也尽可能地还原了1963年时横滨和东京的样子,事无巨细纷繁复杂,再也没有出现《地海》时那种舞台剧一样单薄的效果。再加上片中大量插入了60年代风格的歌曲,确实让喜欢老片的人产生“怀念”的感动。我跟一个朋友说起我喜欢《虞美人》的时候,她甚至直接评价为“那是因为你喜欢1963年那个时代吧?”也可见大家对本片的场景气氛还原还是比较认同的。

本片的原作,是1980年高桥千鹤的同名漫画。上世纪80年代中期,宫崎骏偶然看到侄女的这本漫画,为其中的故事性和戏剧性所吸引,甚至拉上押井守来讨论怎样将其改编成动画电影。原作中描写的是70年代中学生的搞笑又苦逼宛如琼瑶剧一样的故事,而宫崎骏这次在将其电影化时,做出了大刀阔斧的修改。首先,就是在男女主人公的感情之外,增加了一个核心冲突——拉丁楼的存废。“拉丁楼”,源自“拉丁区”,是法国巴黎的教学区,在60年代的学生运动中名声鹊起,是法国街头堡垒斗争的象征。1963年的中学生会这样命名自己的社团楼是很典型的时代思维。而关于拉丁楼存废的学生抗争活动,又很符合那个时代的社会潮流。谢天谢地,这次宫崎骏没把这部分硬塞进去的东西做成《豪尔的移动城》中那场战争一样莫名其妙的东西。拉丁楼的设计,以及拉丁楼中居住的社团成员们,以及围绕拉丁楼的故事本身,都非常讨人喜欢。以至于很多对影片的批评意见,都来自“为什么不以拉丁楼为核心呢?”其次,就是对原作中会破坏男女主人公恋爱主线的部分进行了大幅度修剪,本来男主人公是因为打麻将赌钱所以要贪污社办的资金,这种内容在片中毫无意义,所以肯定没了。另外虞美人庄有个男性房客叫北斗,对海很有吸引力,这又会分散影片的核心注意力,所以片中的北斗干脆是个豪爽干练的大姐姐了。种种改编都为了突出两个核心——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以及年轻学生们的斗争。这两个主题其实可以合成一个词,那就是“青春”。这部作品其实是一部讴歌青春的电影,日本电影已经很~~久没有拍摄过这种正面(而不是以喜剧,或者暴力剧的方式)讴歌青春的作品了。所以在我这样喜欢“老味道”,看见“青春”俩字鼻子就发酸的人看来,真是一道等了好久的大菜啊!虽然确实掌勺的师傅手艺不怎么精通……

开玩笑时,我们也会猜测,这个片子之所以好看,是不是因为宫崎吾朗其实没干太多重要的事情呢?反正从分镜上来看,吾朗的分镜仍然没有连贯感,就是一张张彼此割裂的画面按顺序摆放在一起。连贯性和动感估计都得靠动画师和原画师自己去猜和自己把关了吧?没准吾朗起到的甚至还是个要做减法的负面作用?

说到宫崎吾朗的负作用,就像首映式上老宫发飙说的一样,这是外行才会犯的错误。吉卜力从来都不是日本技术水平最好的公司,他们只是曾经有过日本要求最严格的导演。所以当导演以一个纯粹外行的身份来领导团队时,很难对技术掌握真正插上嘴。比如闹得沸沸扬扬的“膝盖门”问题。那是女主人公海在走出拉丁楼时的一个画面,一个她走下拉丁楼外台阶的动作。我们人类在上楼梯时,膝盖是会向前高高抬起来的;而下楼梯时则不会,是大腿带动小腿整条腿向前下方迈,然后后腿弯曲跟上,这时前面的腿是不会高高抬起的。而作画恰恰在这里给画反了,让松崎海在下楼梯时不停地向前高高抬起膝盖,高到都把裙子撑起来一个突起了。这样一来画面上的错误就变得非常明显,女主角一边下楼梯,裙子底下正面的方向就一边有东西在不停地隆起……老宫当时看到这个画面是心中的那股恶心,我也能理解,肯定会当场发飙吧。

虽然说了许多问题,但整体来看,这部风格复古的青春电影,我还是认可的。也许很多观众都会觉得这样的作品拍成真人剧就好了,搞什么动画片嘛。但我就是想看到吉卜力拍摄这样的动画片啊!这才是我期待中吉卜力应有的表现——该是时候告别宫崎骏了吧?走出将来属于自己的路吧!吾朗,近藤,还有吉卜力的年轻人们,学会不搭理老前辈的揶揄,用自己的方式去拍片吧!不过吾朗要想真正入行,估计还得再画上个十几二十年才行吧……这期间,也许能看到吉卜力的变化和成长吧!


P.S.宫崎吾朗设计的第一版风间俊,和6、70年代日活青春片偶像石原裕次郎长得一模一样。理解不了这一点,就理解不了日本人看这部电影是的感情。
 
吾朗的山坡
文/ESP
载于《24格》71期

穿过我家门口200米长的商店街向北,就是玉川上水了。江户时代,这条河是东京主要的上水通道,现在当然是废弃了的。河岸边茂盛地长满姿态粗野的杂草和灌木,以至于从水道边不足一米宽的泥土小径上,就几乎看不到河面。相比起东京的其他许多条清澈幽静的河流,玉川上水显得太过荒僻和粗疏。在夏日猛烈的阳光和让人无法不察觉到的鸟兽行迹下,这条河甚至带来恐怖的气氛。

然而这恐怖对我却是合适的。沿泥土小径骑车向西北半个小时,树木就高大了起来,树下积年的落叶散发出特殊的森林的气味,蝉鸣的音量也变得刺耳。然后,如果你有森林动物的敏锐视觉的话,就可以透过树影看到巨神兵黑褐色的后脑勺。那正是适合怀揣稍稍忐忑的心情到达的地方,龙猫的城堡,三鹰之森,吉卜力的美术馆。

到现在为止,我都认为吉卜力美术馆是宫崎吾朗最好的作品。热爱自然,高中时代沉迷于登山,大学选择了森林工学为专业,毕业后进入绿地设计事务所,作品有很多是湖畔的公园。直到30岁,铃木敏夫给他看了父亲的美术馆构想图,那之后7年一直在为建设这个美术馆工作。宫崎骏当然是伟大的,他是在二维世界中无所不能的大神,但是让吉卜力美术馆从三鹰之森褐色的土地中成长起来的,并不是龙猫的魔法,而是儿子吾朗7年的心血。可是怎么想起来去拍动画了呢?

宫崎家是还有另外一个儿子的。名叫宫崎敬介的次男,毕业于日本四大艺术名校之一的武藏野美大,现在是小有名气的版画家。如果铃木敏夫非要根据血统选择一个继承人的话,更具备艺术训练的次子不是更好?

《来自虞美人之坡》是吉卜力少有的类型。60年代海边小港少年少女的青春故事,不怎么幻想,不怎么大自然,也相当的不童真。可这其实是适合吉卜力的类型。如果幻想,大自然和童真都出现在这个故事里,我相信一定会比现在好看得多。

有一个瞬间,我似乎看到了一点意思。场景转到了一座摇摇欲坠的学生会馆,那里是女学生的禁地,传说装满了各种宅气冲天的奇怪男性社团。可是当女主人公带着娜乌西卡式的勇敢表情闯入后,我们却并没有太多收获。什么嘛!很普通啊!历史,哲学,文学部,一群平凡的臭男生而已,简直是浪费了我们的好奇心。是想象力的界限,还是用功不够?如果吾朗能像建设吉卜力美术馆一样用心建设这座会馆该有多好!

要成为吉卜力的继承人最需要的是什么?热爱自然,热爱儿童,竭尽所能完成一项艰巨工作的恒心,对每一个细节精雕细琢的偏执狂精神。这些吾朗都不缺乏。或许是因为这个,铃木敏夫才选择了他,而不是看起来更有艺术天赋的弟弟。

吾朗可以把父亲的构想图,魔法一样变成耸立在森林边缘的城堡。他并不缺少才能,他只是缺少学习和训练,他还没有掌握那个能够把思维幻化成色彩的咒语。《虞美人》并不成功,但是许多人开始相信他终究会学会这个咒语的。他的父亲说道:小子,我不会让你随便就赶上的。这至少说明,父亲已经把他当作对手看待了。让大神当作对手看待吗!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情。

我再次到访吉卜力美术馆,是为了帮助跟我一起去看了《虞美人》的那个女孩重拾对于吉卜力的敬意。而我自己收获的,好像是对于吾朗的敬意。一个能够建造起这样奇妙建筑的男人,他的终点不应该是《虞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