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24格/來自虞美人之坡

出自宫崎骏与久石让中文百科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主頁面 24格 2011年10月號 文檔 
 分鏡:借東西的阿莉埃蒂 來自虞美人之坡 分鏡:借東西的小人阿莉埃蒂

 
高田勛 + 宮崎駿 + 押井守 - 宮崎吾朗
(文/3000)
原載於《24格》71期

在走進池袋的電影院之前,又一次有人給了我不同的信息。據說連沒看過動畫的人,通過這部電影都看出來「動畫好像是分層畫的」了;但也有人告訴我她「看得都哭了」。而我在買票時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票好像很好買」。一個中型放映廳,一天放滿6場,但上座率基本上也就是5成不到的樣子,更看不到排大隊買票的人群。我還記得自己當年從《地海傳奇》的放映廳出來看着外面烈日下排隊購票者的心情呢,看來這次對吾朗大家還是非常謹慎的。

而當這次我從電影院出來的時候,我給同事發了條短訊——「《虞美人》這電影這麼好看啊!」老實說,我已經很久沒有這種在電影院裏看電影看進去的經歷了。畫面中的人笑我跟着笑,畫面中的人哭我跟着哭,畫面中的人幸福或悲傷時我也樂得合不攏嘴或愁得擰眉毛……以至於我都開始忽略那些明顯的剪輯不流暢、人物和背景脫離的動作、外行人都能覺得奇怪的作畫錯誤了。我個人最喜歡的吉卜力電影,拋開《千尋》和《幽靈公主》這兩個怪物不說,其實是寫實但是又不苦逼的《聽到濤聲》和《側耳傾聽》。而《側耳傾聽》中有一些部分我非常不喜歡,很多年後我才知道,那些地方都是宮崎駿的影響。說白了,我是不喜歡在動畫片中看到Fantasy的人——這一點好像和絕大多數觀眾相反啊……在我看來,如果《側耳傾聽》不被宮崎駿弄那麼多幻想元素進去,就真跟《聽到濤聲》有得拼了。可宮崎駿最擅長的這種模式化的動畫電影商業片模式,決定了他不可能,也學不會拋棄魔幻風格,去拍一部「真人演也沒問題」的人情劇出來。這方面可以說是高田勛和押井守的強項,也許現在還應該加上一個宮崎吾朗?影片給人的感覺就像是個快樂的高田勛(人情劇),加上一個通俗的押井守(抗爭劇),再來個不痴迷於幻想的宮崎駿(喜劇)拍出來的。所以這片子裏面搞笑的地方你覺得像《平成狸合戰》,動感情的地方像《福星小子美夢成真》,劇情開合的地方像《千與千尋的神隱》,真搞起對抗押井守就又登場了……另外由於在《聽到濤聲》中也同樣擔任人設的近藤勝也擔任了本片的人設,所以影片的真實性大為提升,背景也儘可能地還原了1963年時橫濱和東京的樣子,事無巨細紛繁複雜,再也沒有出現《地海》時那種舞台劇一樣單薄的效果。再加上片中大量插入了60年代風格的歌曲,確實讓喜歡老片的人產生「懷念」的感動。我跟一個朋友說起我喜歡《虞美人》的時候,她甚至直接評價為「那是因為你喜歡1963年那個時代吧?」也可見大家對本片的場景氣氛還原還是比較認同的。

本片的原作,是1980年高橋千鶴的同名漫畫。上世紀80年代中期,宮崎駿偶然看到侄女的這本漫畫,為其中的故事性和戲劇性所吸引,甚至拉上押井守來討論怎樣將其改編成動畫電影。原作中描寫的是70年代中學生的搞笑又苦逼宛如瓊瑤劇一樣的故事,而宮崎駿這次在將其電影化時,做出了大刀闊斧的修改。首先,就是在男女主人公的感情之外,增加了一個核心衝突——拉丁樓的存廢。「拉丁樓」,源自「拉丁區」,是法國巴黎的教學區,在60年代的學生運動中名聲鵲起,是法國街頭堡壘鬥爭的象徵。1963年的中學生會這樣命名自己的社團樓是很典型的時代思維。而關於拉丁樓存廢的學生抗爭活動,又很符合那個時代的社會潮流。謝天謝地,這次宮崎駿沒把這部分硬塞進去的東西做成《豪爾的移動城》中那場戰爭一樣莫名其妙的東西。拉丁樓的設計,以及拉丁樓中居住的社團成員們,以及圍繞拉丁樓的故事本身,都非常討人喜歡。以至於很多對影片的批評意見,都來自「為什麼不以拉丁樓為核心呢?」其次,就是對原作中會破壞男女主人公戀愛主線的部分進行了大幅度修剪,本來男主人公是因為打麻將賭錢所以要貪污社辦的資金,這種內容在片中毫無意義,所以肯定沒了。另外虞美人莊有個男性房客叫北斗,對海很有吸引力,這又會分散影片的核心注意力,所以片中的北斗乾脆是個豪爽幹練的大姐姐了。種種改編都為了突出兩個核心——男女主人公的愛情,以及年輕學生們的鬥爭。這兩個主題其實可以合成一個詞,那就是「青春」。這部作品其實是一部謳歌青春的電影,日本電影已經很~~久沒有拍攝過這種正面(而不是以喜劇,或者暴力劇的方式)謳歌青春的作品了。所以在我這樣喜歡「老味道」,看見「青春」倆字鼻子就發酸的人看來,真是一道等了好久的大菜啊!雖然確實掌勺的師傅手藝不怎麼精通……

開玩笑時,我們也會猜測,這個片子之所以好看,是不是因為宮崎吾朗其實沒幹太多重要的事情呢?反正從分鏡上來看,吾朗的分鏡仍然沒有連貫感,就是一張張彼此割裂的畫面按順序擺放在一起。連貫性和動感估計都得靠動畫師和原畫師自己去猜和自己把關了吧?沒準吾朗起到的甚至還是個要做減法的負面作用?

說到宮崎吾朗的負作用,就像首映式上老宮發飆說的一樣,這是外行才會犯的錯誤。吉卜力從來都不是日本技術水平最好的公司,他們只是曾經有過日本要求最嚴格的導演。所以當導演以一個純粹外行的身份來領導團隊時,很難對技術掌握真正插上嘴。比如鬧得沸沸揚揚的「膝蓋門」問題。那是女主人公海在走出拉丁樓時的一個畫面,一個她走下拉丁樓外台階的動作。我們人類在上樓梯時,膝蓋是會向前高高抬起來的;而下樓梯時則不會,是大腿帶動小腿整條腿向前下方邁,然後後腿彎曲跟上,這時前面的腿是不會高高抬起的。而作畫恰恰在這裏給畫反了,讓松崎海在下樓梯時不停地向前高高抬起膝蓋,高到都把裙子撐起來一個突起了。這樣一來畫面上的錯誤就變得非常明顯,女主角一邊下樓梯,裙子底下正面的方向就一邊有東西在不停地隆起……老宮當時看到這個畫面是心中的那股噁心,我也能理解,肯定會當場發飆吧。

雖然說了許多問題,但整體來看,這部風格復古的青春電影,我還是認可的。也許很多觀眾都會覺得這樣的作品拍成真人劇就好了,搞什麼動畫片嘛。但我就是想看到吉卜力拍攝這樣的動畫片啊!這才是我期待中吉卜力應有的表現——該是時候告別宮崎駿了吧?走出將來屬於自己的路吧!吾朗,近藤,還有吉卜力的年輕人們,學會不搭理老前輩的揶揄,用自己的方式去拍片吧!不過吾朗要想真正入行,估計還得再畫上個十幾二十年才行吧……這期間,也許能看到吉卜力的變化和成長吧!


P.S.宮崎吾朗設計的第一版風間俊,和6、70年代日活青春片偶像石原裕次郎長得一模一樣。理解不了這一點,就理解不了日本人看這部電影是的感情。
 
吾朗的山坡
文/ESP
載於《24格》71期

穿過我家門口200米長的商店街向北,就是玉川上水了。江戶時代,這條河是東京主要的上水通道,現在當然是廢棄了的。河岸邊茂盛地長滿姿態粗野的雜草和灌木,以至於從水道邊不足一米寬的泥土小徑上,就幾乎看不到河面。相比起東京的其他許多條清澈幽靜的河流,玉川上水顯得太過荒僻和粗疏。在夏日猛烈的陽光和讓人無法不察覺到的鳥獸行跡下,這條河甚至帶來恐怖的氣氛。

然而這恐怖對我卻是合適的。沿泥土小徑騎車向西北半個小時,樹木就高大了起來,樹下積年的落葉散發出特殊的森林的氣味,蟬鳴的音量也變得刺耳。然後,如果你有森林動物的敏銳視覺的話,就可以透過樹影看到巨神兵黑褐色的後腦勺。那正是適合懷揣稍稍忐忑的心情到達的地方,龍貓的城堡,三鷹之森,吉卜力的美術館。

到現在為止,我都認為吉卜力美術館是宮崎吾朗最好的作品。熱愛自然,高中時代沉迷於登山,大學選擇了森林工學為專業,畢業後進入綠地設計事務所,作品有很多是湖畔的公園。直到30歲,鈴木敏夫給他看了父親的美術館構想圖,那之後7年一直在為建設這個美術館工作。宮崎駿當然是偉大的,他是在二維世界中無所不能的大神,但是讓吉卜力美術館從三鷹之森褐色的土地中成長起來的,並不是龍貓的魔法,而是兒子吾朗7年的心血。可是怎麼想起來去拍動畫了呢?

宮崎家是還有另外一個兒子的。名叫宮崎敬介的次男,畢業於日本四大藝術名校之一的武藏野美大,現在是小有名氣的版畫家。如果鈴木敏夫非要根據血統選擇一個繼承人的話,更具備藝術訓練的次子不是更好?

《來自虞美人之坡》是吉卜力少有的類型。60年代海邊小港少年少女的青春故事,不怎麼幻想,不怎麼大自然,也相當的不童真。可這其實是適合吉卜力的類型。如果幻想,大自然和童真都出現在這個故事裏,我相信一定會比現在好看得多。

有一個瞬間,我似乎看到了一點意思。場景轉到了一座搖搖欲墜的學生會館,那裏是女學生的禁地,傳說裝滿了各種宅氣沖天的奇怪男性社團。可是當女主人公帶着娜烏西卡式的勇敢表情闖入後,我們卻並沒有太多收穫。什麼嘛!很普通啊!歷史,哲學,文學部,一群平凡的臭男生而已,簡直是浪費了我們的好奇心。是想像力的界限,還是用功不夠?如果吾朗能像建設吉卜力美術館一樣用心建設這座會館該有多好!

要成為吉卜力的繼承人最需要的是什麼?熱愛自然,熱愛兒童,竭盡所能完成一項艱巨工作的恆心,對每一個細節精雕細琢的偏執狂精神。這些吾朗都不缺乏。或許是因為這個,鈴木敏夫才選擇了他,而不是看起來更有藝術天賦的弟弟。

吾朗可以把父親的構想圖,魔法一樣變成聳立在森林邊緣的城堡。他並不缺少才能,他只是缺少學習和訓練,他還沒有掌握那個能夠把思維幻化成色彩的咒語。《虞美人》並不成功,但是許多人開始相信他終究會學會這個咒語的。他的父親說道:小子,我不會讓你隨便就趕上的。這至少說明,父親已經把他當作對手看待了。讓大神當作對手看待嗎!多麼值得驕傲的事情。

我再次到訪吉卜力美術館,是為了幫助跟我一起去看了《虞美人》的那個女孩重拾對于吉卜力的敬意。而我自己收穫的,好像是對於吾朗的敬意。一個能夠建造起這樣奇妙建築的男人,他的終點不應該是《虞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