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e hisaishi meets kitano films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当久石让遇到北野武 北野武电影音乐精选 joe hisaishi meets kitano films 北野映画ベストセレクション | |
---|---|
艺术家 | 久石让 |
制作人 | 久石让 |
发行日期 | 2001年6月21日 |
时间长度 | 66:57 |
唱片公司 | POLYDOR |
收录了北野武导演电影主题曲的精选专辑。
曲目列表
曲序 | 曲目 | 时长 | |||||||
---|---|---|---|---|---|---|---|---|---|
1. | INTRO: OFFICE KITANO SOUND LOGO | 0:16 | |||||||
2. | 夏天 Summer (菊次郎の夏) |
6:23 | |||||||
3. | 雨 The Rain (菊次郎の夏) |
5:41 | |||||||
4. | 洛衫矶的漂流者 Drifter…in Lax (BROTHER) |
4:19 | |||||||
5. | Raging Men Raging Men (BROTHER) |
1:17 | |||||||
6. | 叙事曲 Ballade (BROTHER) |
2:10 | |||||||
7. | 兄弟 BROTHER (BROTHER) |
4:34 | |||||||
8. | 无声的爱 (主题) Silent Love (Main Theme) (あの夏、いちばん静かな海。) |
6:34 | |||||||
9. | 悬崖边的华尔兹 III Clifside Waltz III (あの夏、いちばん静かな海。) |
3:39 | |||||||
10. | 公交站台 Bus Stop (あの夏、いちばん静かな海。) |
5:11 | |||||||
11. | 奏鸣曲 I ~暴力 Sonatine I ~act of violence~ (Sonatine) |
3:42 | |||||||
12. | 沙滩上玩耍 Play on the sands (Sonatine) |
4:46 | |||||||
13. | 坏孩子的天空 KIDS RETURN (Kids Return) |
4:41 | |||||||
14. | 无路可走 NO WAY OUT (Kids Return) |
2:52 | |||||||
15. | 谢谢你…每一件事 Thank You,...for Everything (HANA-BI) |
7:10 | |||||||
16. | 花火 HANA-BI (HANA-BI) |
3:42 | |||||||
总时长: |
66:57 | ||||||||
专辑解说
以下内容为中文翻译版,如需要日文对照请参见中日对照 |
“久石让与北野武电影”
听着这张专辑, 仿佛又回到了创作每首作品时的心境。 虽然每首曲子都不同,但它们散发出某种一致的气息, 如果把以往作品的影像重新剪辑, 用这里的全部曲子制作一部电影,你觉得怎么样?……(笑)。 这里存在着一个如此完整的世界。 而且,每一首都是毫不逊色的名曲。真是精彩! 北野 武北野电影制片人森昌行(Office Kitano社长)谈久石音乐与北野作品的交集与相互关系
北野武导演最初并不是因为想拍电影而开始拍电影的,因此他基本上没有按照电影的传统语法来思考问题。关于电影音乐,他也没有深入考虑过,更多的是倾向于从已有的音乐中选择使用。 例如,《那个凶暴的男人》使用了埃里克·萨蒂的音乐,《3-4×10月》则使用了让-吕克·庞蒂和埃里克·多尔菲的音乐。由于版权问题,有些音乐无法使用,于是北野武干脆决定完全不使用电影音乐,因此在那部作品中完全没有电影音乐。 北野武并不是不了解电影音乐的基本知识,但他没有想过让作曲家根据自己作品的形象来创作音乐。因此,他第一次真正面对电影音乐是在《那年夏天,宁静的海》中与久石让的合作。 北野武本人并不认识很多作曲家,久石让的名字是在工作人员中偶然被提到的。提到久石让,人们通常会联想到他与宫崎骏作品的合作,那种为动画角色注入生命的朴素而敏感的音乐风格,似乎与北野武的作品没有太多交集。然而,北野武在电影制作中不拘泥于常规,跳出传统语法的思维方式,或许与久石让的音乐风格更为契合。 北野武并没有与久石让进行过多的世界观讨论,而是希望久石让能够客观地看待电影本身的角色,并为其配上恰当的音乐。北野武认为,久石让那种朴素的音乐风格可能更适合他所描绘的世界,甚至可能因为风格的不匹配而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合作的动机可以说是相当不纯粹的(笑)。 在《那年夏天,宁静的海》中,主人公没有台词,这种特殊情况下,音乐成为了赋予角色世界观和深度的关键。北野武期待久石让的音乐能够在这一方面发挥作用,因此邀请他参与创作。 在我们看来,北野武与久石让的合作是一次相当轰动且刺激的组合。 不过,久石让本人可能感到相当困难。因为北野武常常在原本不需要音乐的场景中要求加入音乐,并且排除常规的想法。即使在讨论阶段已经确定了哪些场景需要什么样的音乐,北野武在后期制作阶段也可能会完全推翻之前的决定(笑)。北野武并不喜欢通过多次讨论来决定与影像匹配的音乐,而是更倾向于让久石让在北野的世界中找到合适的音乐灵感。然而,对于久石让来说,这种被赋予自由创作空间的方式可能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因为他不能完全偏离北野的世界。 换句话说,这种合作中潜藏着两个没有共同语言的人试图寻找共同语言的困难。但久石让不仅接受了北野武这种近乎任性的执着,还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认可。 此外,久石让也很好地理解了北野电影中“削减”的手法。北野武在拍摄时会拍摄大量镜头,但最终会不断削减,使影片变得简洁。在音乐上,北野武也采取了类似的做法。尽管久石让创作了丰富的乐谱,但北野武会不断削减,最终只保留最必要的部分。久石让似乎很享受这种客观审视并最终精简音乐的过程。或许正是因为两人都抱有相似的主题,他们才能相互理解。 北野武非常注重在没有台词或看似没有戏剧性的场景中让观众感受到某种情感,并为此拍摄必要的画面。久石让同样遵循电影音乐的基本原则,在必要的场景中加入必要的音乐,但他也思考如何在看似不需要音乐的场景中让观众感受到音乐的存在。这种风格和态度的相似性,或许是两人能够紧密合作的原因之一。 久石让已经成为北野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但两人的关系并不是那种相互依赖的紧密关系,而是保持着适度的距离。他们互相尊重对方的才华,同时也带有一种近乎竞争的意识。这种摩擦产生的热量,或许正是提升北野作品质量的关键。 在最新作品《BROTHER》中,这种摩擦达到了顶峰。北野武将这部电影视为他作为电影人的总结,而我们则将其视为北野武导演娱乐作品的起点。久石让则在这两者之间努力寻找更好的平衡点。结果,他们在决定主旋律的乐器时遇到了困难,甚至有人对旋律本身提出了质疑。 特别是英国制片人杰瑞米·托马斯提出了音乐是否让作品变得过于复杂的疑问,我们对此强烈反对,认为必须拒绝将这部电影简单地归类为以往作品的延续。如果只是播放一段悦耳的钢琴旋律,然后北野武登场,那与以往的作品就没有任何区别了。 我向杰里米解释说,为了强调《BROTHER》是在新环境中全新创作的娱乐作品,音乐必须如此,他也表示理解。通过这样的交流,我们得以公开这部作品,我觉得武先生和久石先生的关系也因此变得更加紧密。武先生对久石先生的要求更高了,同样,久石先生对北野电影的理解也更深了。 总的来说,久石先生创作的旋律在简单中蕴含着非常美丽的旋律和音色,而北野先生正是因为理解并深爱久石先生的这种才华和感觉,才一直请他担任自己电影的音乐监督,这一点过去和现在都没有改变。虽然表达有些老套,但可以说是“简单就是最好的”。 当我听到久石先生精选的音乐作品集时,我能感受到其中有一种明确的风格,这无疑是久石先生的世界,但同时也是北野武的世界。也就是说,久石先生从武先生的影像中获得灵感,构建的世界中,不知不觉地共享了那种独特的气息,而且久石先生自己也散发出同样的气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一张能够充分享受久石让和北野武两人世界观的、独一无二的、有价值的原声集。
那个夏天,最宁静的海。 A Scene at the Sea 1991年10月12日 上映 主演:真木藏人、大岛弘子 〈第一集〉 关于这部作品,正如导演自己所承认的那样,原本两位主人公(天生听力障碍者)就没有台词,到了后半部分更是没有任何台词,仿佛在回顾这部作品本身,主人公们的回忆像日记一样滔滔不绝地展开。但无论如何,那部分如果没有音乐是无法成立的,或者说,是让音乐来讲述一切的镜头。 也就是说,从一开始就设定了要加入音乐,并有意拍摄了这些场景。武先生在自己的影像中如此强烈地要求音乐,这种情况并不常见吧。虽然与久石先生的合作是从这部作品开始的,但由于登场人物的台词极少,对音乐所带来的效果的期待感,我认为比任何其他作品都要高。正因为如此,久石先生一定也费了不少心思。结果,音乐比台词更雄辩地表达了主人公的感情和作品本身的情感,我觉得这大大提升了作品的质量和价值。
奏鸣曲 Sonatine 1993年6月5日上映 主演:北野武、国舞亚矢、渡边哲、胜村政信、寺岛进、大杉涟、逗子蜻蜓、矢岛健一、南方英二 〈第2集〉 这部作品可以说是久石让和北野武之间以“极简主义”为主题达成完美共识的作品吧。虽然《那个夏天~》有极简主义的元素,但绝不是极简主义的作品,而这部《奏鸣曲》则是彻底的“极简主义”。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认为这是久石让大展身手的舞台,也是一部两人认真较量的作品。北野武虽然不是音乐专家,不知道他对“极简主义”这个词理解到什么程度,但他本身非常喜欢简单重复的手法。比如《那个夏天~》中,主人公走过的同一条路,接下来由不同的角色以同样的方式走过。在重复中逐渐变化的手法。在这方面,久石让擅长的极简音乐与之完美契合。我想,这是两人本质上都喜欢的领域。 不过,正如北野武自己所说,这部作品如果按平均分来说并不算高,就像考不上国立大学(笑),但其中有一些敢于挑战的场面。用他自己的话说,既有非常精彩的场景,也有让人感到“啊?”的场景。如果用高尔夫来比喻,既有出界,也有几个小鸟球甚至老鹰球的感觉。在某些洞,他敢于大胆尝试,可以说这是一部非常实验性的作品。因此,久石让也以极简主义的方式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才华,最终酿成了那种独特的世界观。采样技巧也得到了充分运用,可以说是北野武作品中最具实验性的音乐。可以说,这部电影在内容之外的部分也迸发出了不少火花……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许多人称其为名作,也是它被英国BBC选为“电影·世界100部”之一的原因吧。不过,在全世界(上映的国家中)日本人看得最少的作品,从票房上来说,算是一部有点不幸的作品(笑)。
《Kids Return》 1996年7月27日上映 主演:金子贤、安藤政信 〈第三集〉 特别是这部电影的结尾部分,制作得非常令人印象深刻。当两位主人公说出“我们是不是已经完了?”“还没开始呢”的瞬间,主题音乐和片尾字幕突然响起。通常来说,片尾字幕的出现意味着电影正片结束,观众们陆续起身离场,像是“请慢走”的信号。但在这部作品中,“还没开始呢”这句台词之后,音乐极其激烈地切入,甚至将片尾字幕也融入到了作品的一部分,这种力量感使得之前的场景更加生动,产生了相辅相成的效果。就主题曲的吸引力而言,与《菊次郎的夏天》一样,再次让我们认识到久石让作为旋律创作者的实力。
花火 1998年1月24日 上映 主演:北野武、岸本加世子、大杉涟、寺岛进 〈第四集〉 在这部作品中,比如将出租车改装成警车的场景,配有一段像组曲一样非常长的音乐,这似乎也是久石让相当苦恼的证明。除了这个场景之外,还有巧妙地将武先生自己画的画插入影像中的场面……在《Kids Return》中,他也将自己画的画用在了海报上,但在这里,他使用了相当数量的画作为镜头的一部分。我想,与那个世界对决是非常困难的。当然,那里是需要配上音乐的镜头。因为使用了各种摄影技巧来拍摄无声且没有动作的画,所以如果要配上与之完美契合的音乐,确实需要深思熟虑。我们自己也为了将两者的形象融合在一起,记得经历了不少困难。不过,无论多么阴惨的场景,久石让旋律的美感似乎都为冲击力增添了力量。
《菊次郎的夏天》 《Kikujiro》 1999年6月5日上映 主演:北野武、关口雄介、岸本加世子、吉行和子 〈第五集〉 关于音乐核心部分的形象,即钢琴音色和简单易懂的旋律重复,武先生和久石先生的想法是一致的。在委托音乐制作时,这是武先生表达得最为具体的一部作品。我记得他举了Windham Hill的乔治·温斯顿创作的《秋天》作为例子,表示这次想要这样的世界观。在这一点上,这是一个比较罕见的例子。通常来说,他更多的是“交给对方”,很少会具体传达自己的想象,但这次从拍摄一开始他就提到了这个形象,可见他对此非常执着。结果,我们得到了一个既简单又能在瞬间让人联想到夏天的非常抓耳的旋律,以及无可挑剔的出色音效制作,我想他本人对此的满意度也是相当高的。
兄弟 2001年1月27日上映 主演:北野武、奥玛·伊普斯、真木藏人 〈第6集〉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为选择主旋律的领奏乐器费了不少心思。北野先生对领奏乐器有着特别的执着,而且他自己也弹钢琴,所以非常喜欢钢琴这种乐器。但久石先生却认为,使用另一种乐器可以带来更广阔的表现空间。这在某种意义上是一场较量。最终,我们选择了弗吕格尔号作为领奏乐器,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导演自己可能也完全没有预料到会使用弗吕格尔号。 如果按照常规用钢琴演奏,可能就不会有这么多困难,但考虑到这部作品的意义,作为一部日英合作的国际项目,引入了好莱坞的拍摄系统,作为新电影制作的结果,音乐也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尝试。正如大家所看到的,主角北野武的视觉形象或者说时尚感,无论是《兄弟》、《花火》还是《奏鸣曲》,都是一致的。虽然这些作品并不是系列作品,但开领衬衫、深色西装和太阳镜的风格是共通的。然而,因此认为音乐也应该用钢琴的想法并不合适。这并不是说音乐要与内容相匹配,而是如何在音乐中表达出新作品通过新方式诞生的意义,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大课题,对久石先生来说也是如此。我想,久石先生在这方面也相当苦恼。事实上,他亲自来到洛杉矶的拍摄现场,尽可能与导演讨论,寻找最合适的切入点。这不仅仅是旋律的问题,而是如何通过世界观来展示新意。尽管如此,我认为在旋律与画面的协调性上,也相当困难。爵士元素和半音的频繁使用,似乎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由奥玛·伊普斯饰演的丹尼的独白作为这部作品的结尾,可以说是与加入音乐的《那个夏天~》的结尾完全相反的场景,完全没有音乐。原本是北野先生的要求,久石先生为其创作了丰富而情感充沛的音乐,但在最后阶段去掉了音乐。当然,并不是因为不喜欢音乐,音乐本身是成立的,但在展示作品主题的流程上,可能过于冗长了。不过,考虑到在片尾字幕中再次引入主旋律,那个没有音乐的结尾,恰恰是音乐被剥离的场景中如何让人感受到音乐的典型例子。《原声带制作进度笔记》
那个夏天,最宁静的海。 发售日期:1991年10月9日 1991年7月 在六本木的Wonder Station进行录音。 奏鸣曲 发售日期:1993年6月9日 1992年6月1日 接到北野导演下一部作品的音乐委托。演员等细节未定。预计11月左右开始音乐制作。 1992年7月31日 与北野导演在拍摄前会面,讨论音乐方向。这次的主题似乎是石垣岛。 1992年9月17-19日 久石先生随行石垣岛的拍摄。 1992年10月26日 原计划11月初开始音乐制作,但由于剪辑进度的影响,改为中旬开始。 1992年11月13日 在Wonder Station开始音乐制作。 1992年11月19日 18:30北野导演来访,确定主题曲。 1992年11月20-24日 在Wonder Station进行混音工作。 1992年11月25日 Dolby 4ch的T/D。当天北野导演开始重新剪辑,M14的场景被全部删除,M15有所改动。21:00导演来到Wonder City确认。 1992年11月26日 电影音乐制作结束。 1993年3月21-22日 在伦敦的THE TOWN HOUSE进行CD混音。 1993年3月23日 在Abbey Road Studios进行母带处理。 Kids Return 发售日期:1996年6月26日 1995年10月27日 在调布日活摄影所观看前半部分的样片,随后进行讨论。 1996年2月16日 在日活摄影所观看全部样片,与导演进行最终讨论。 1996年2月29日 在代代木的Wonder Station 2st.开始音乐制作。 1996年3月13日 音乐制作日程结束。 HANA-BI 发售日期:1998年1月1日 1997年6月9日 在代代木的Wonder Station开始录音。 1997年6月11日 在调布日活摄影所与导演讨论。 1997年6月12-19日 在代代木的Wonder Station进行录音。 1997年6月22日 在Polystar Studio Ast.进行弦乐录音。 1997年6月23-24日 在代代木的Wonder Station进行电影混音。 1997年7月10-11日 在六本木的Wonder Station进行CD混音。 菊次郎的夏天 发售日期:1999年5月26日 1998年10月6日 在代代木的Wonder Station开始录音。 1998年10月7-10,12,21-23日 进行录音工作。 1998年10月21日 在Polystar Studio进行管弦乐录音。 1999年2月2-4日 在六本木的Wonder Station进行混音。 BROTHER 发售日期:2001年1月17日 2000年3月29日 在日活摄影所观看全部样片。 2000年4月3-14日 音乐制作前期准备~录音。 2000年4月8日 与导演讨论主题曲。 2000年4月14日 与导演讨论原声带。 2000年4月22日 在墨田区Trifony Hall与新日本爱乐乐团进行录音。 2000年4月23-25日 进行电影混音。 2000年5月15-17日 进行CD混音。 2000年9月27-28日 进行母带处理。
版本信息
日本 2001年6月21日 joe hisaishi meets kitano films(CD) POLYDORUNIVERSAL POLYDOR,A UNIVERSAL MUSIC COMPANY. MARKETED BY VICTOR ENTERTAINMENT,INC., UPCH-1086, JAN:4988005273642, 3059日元(含税)税前价格2913日元(当年税率0.05)
制作信息
All Songs Composed, Arranged & Produced by Joe Hisaishi [Tr.02-03 from "Kikujiro"] Recording Engineer: Suminobu Hamada, Hiroya Ishihara (Wonder Station) Assistant Engineer: Hiroyuki Akita, Hiroya Ishihara, Aya Inoue (Wonder Station), Kiichi Kawashita (Polygram Studio) [Tr.04-07 from "BROTHER"] Studio: Wonder Station, Yoyogi Studio Recording Engineer: Masayoshi Ohkawa / Suminobu Hamada, Jiro Takita (Wonder Station) Assistant Engineer: Hiroyuki Akita (Wonder Station) [Tr.08-10 from "A Scene at the Sea"] Recording Engineer: Suminobu Hamada (Wonder Station) Assistant Engineer: Eiichi Tanaka (Wonder Station) [Tr.11-12 from "Sonatine"] Studio: Wonder Station, The Town House (London) Recording Engineer: Suminobu Hamada (Wonder Station), Steve "Barney" Chase Assistant Engineer: Eiichi Tanaka (Wonder Station), Mark Warner (The Town House) [Tr.13-14 from "Kids Return"] Studio: Wonder Station, Roppongi Studio, Yoyogi Studio Recording Engineer: Suminobu Hamada (Wonder Station) Assistant Engineer: Hiroya Ishihara (Wonder Station) Synthesizer Operator: Tomonori Yamada (Wonder Station) [Tr.15-16 from "HANA-BI"] Studio: Wonder Station, Yoyogi Studio, Roppongi Studio Recording Engineer: Shinichi Tanaka (Sperve) Assistant Engineer: Aya Inoue (Wonder Station) Synthesizer Operator: Suminobu Hamada (Wonder Station) Mastering Engineers: Masayoshi Okawa (first smile entertainment ltd.) Shigeo Fujino (UNIVERSAL MUSIC K.K.) Artist Management: Masaki Sekijima & Soichiro Itoh (Wonder City Inc.) A&R: Akira Watanabe (FUJIPACIFIC MUSIC INC.), Hisanori Katoh (POLYDOR), Makoto Endoh (POLYDOR) A&R Supervisor: Akira Sasajima (FUJIPACIFIC MUSIC INC.) Marketing Planner: Takashi Kimoto (UNIVERSAL MUSIC K.K.), Kyoko Teradate (UNIVERSAL MUSIC K.K.) Art Direction & Design: Ryoji Ohya (Z&Z.) Cover Photograph: Kazuaki Kiriya (www.kiriya.com) Cover Styling: Tetsuhiro Hattori (BISWA) Cover Hair Make: Masaki Tanimori (PLUS) Artwork Coordination: Yumi Haga (UNIVERSAL MUSIC K.K.) Executive Producers: Ichiro Asazuma (FUJIPACIFIC MUSIC INC.) Ken Sugaya (POLYDOR) Ayame Fujisawa (Wonder City Inc.) Special Thanks: Takio Yoshida (OFFICE KITANO INC.) Junichi Iyori (OFFICE KITANO INC.) Makoto Kakurai (OFFICE KITANO INC.) Naoyuki Usui (OFFICE KITANO INC.) Mitsuyo Ikeno (OFFICE KITANO INC.) Mari Suzuki (OFFICE KITANO INC.) Koji Kuroda (Wonder City Inc.) Atsuko Ikegami (Wonder City Inc.) Kazuhiro Fujita (Wonder City Inc.) Teizo Aoyama (Tokyo FM Music Co.,Ltd.) Shigeyuki Onodera (SHOCHIKU MUSIC PUBLISHERS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