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e hisaishi meets kitano films

出自宫崎骏与久石让中文百科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當久石讓遇到北野武
北野武電影音樂精選
joe hisaishi meets kitano films
北野映画ベストセレクション
藝術家 久石讓
製作人 久石讓
發行日期 2001年6月21日
時間長度 66:57
唱片公司 POLYDOR

收錄了北野武導演電影主題曲的精選專輯。

曲目列表

曲序 曲目 時長
1. INTRO: OFFICE KITANO SOUND LOGO 0:16
2. 夏天
Summer (菊次郎の夏)
6:23
3.
The Rain (菊次郎の夏)
5:41
4. 洛衫磯的漂流者
Drifter…in Lax (BROTHER)
4:19
5. Raging Men
Raging Men (BROTHER)
1:17
6. 敘事曲
Ballade (BROTHER)
2:10
7. 兄弟
BROTHER (BROTHER)
4:34
8. 無聲的愛 (主題)
Silent Love (Main Theme) (あの夏、いちばん静かな海。)
6:34
9. 懸崖邊的華爾茲 III
Clifside Waltz III (あの夏、いちばん静かな海。)
3:39
10. 公交站台
Bus Stop (あの夏、いちばん静かな海。)
5:11
11. 奏鳴曲 I ~暴力
Sonatine I ~act of violence~ (Sonatine)
3:42
12. 沙灘上玩耍
Play on the sands (Sonatine)
4:46
13. 壞孩子的天空
KIDS RETURN (Kids Return)
4:41
14. 無路可走
NO WAY OUT (Kids Return)
2:52
15. 謝謝你…每一件事
Thank You,...for Everything (HANA-BI)
7:10
16. 花火
HANA-BI (HANA-BI)
3:42
總時長:
66:57

專輯解說

「久石讓與北野武電影」


聽着這張專輯, 仿佛又回到了創作每首作品時的心境。 雖然每首曲子都不同,但它們散發出某種一致的氣息, 如果把以往作品的影像重新剪輯, 用這裏的全部曲子製作一部電影,你覺得怎麼樣?……(笑)。 這裏存在着一個如此完整的世界。 而且,每一首都是毫不遜色的名曲。真是精彩! 北野 武

北野電影製片人森昌行(Office Kitano社長)談久石音樂與北野作品的交集與相互關係


北野武導演最初並不是因為想拍電影而開始拍電影的,因此他基本上沒有按照電影的傳統語法來思考問題。關於電影音樂,他也沒有深入考慮過,更多的是傾向於從已有的音樂中選擇使用。 例如,《那個凶暴的男人》使用了埃里克·薩蒂的音樂,《3-4×10月》則使用了讓-呂克·龐蒂和埃里克·多爾菲的音樂。由於版權問題,有些音樂無法使用,於是北野武乾脆決定完全不使用電影音樂,因此在那部作品中完全沒有電影音樂。 北野武並不是不了解電影音樂的基本知識,但他沒有想過讓作曲家根據自己作品的形象來創作音樂。因此,他第一次真正面對電影音樂是在《那年夏天,寧靜的海》中與久石讓的合作。 北野武本人並不認識很多作曲家,久石讓的名字是在工作人員中偶然被提到的。提到久石讓,人們通常會聯想到他與宮崎駿作品的合作,那種為動畫角色注入生命的樸素而敏感的音樂風格,似乎與北野武的作品沒有太多交集。然而,北野武在電影製作中不拘泥於常規,跳出傳統語法的思維方式,或許與久石讓的音樂風格更為契合。 北野武並沒有與久石讓進行過多的世界觀討論,而是希望久石讓能夠客觀地看待電影本身的角色,並為其配上恰當的音樂。北野武認為,久石讓那種樸素的音樂風格可能更適合他所描繪的世界,甚至可能因為風格的不匹配而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合作的動機可以說是相當不純粹的(笑)。 在《那年夏天,寧靜的海》中,主人公沒有台詞,這種特殊情況下,音樂成為了賦予角色世界觀和深度的關鍵。北野武期待久石讓的音樂能夠在這一方面發揮作用,因此邀請他參與創作。 在我們看來,北野武與久石讓的合作是一次相當轟動且刺激的組合。 不過,久石讓本人可能感到相當困難。因為北野武常常在原本不需要音樂的場景中要求加入音樂,並且排除常規的想法。即使在討論階段已經確定了哪些場景需要什麼樣的音樂,北野武在後期製作階段也可能會完全推翻之前的決定(笑)。北野武並不喜歡通過多次討論來決定與影像匹配的音樂,而是更傾向於讓久石讓在北野的世界中找到合適的音樂靈感。然而,對於久石讓來說,這種被賦予自由創作空間的方式可能帶來了相當大的壓力,因為他不能完全偏離北野的世界。 換句話說,這種合作中潛藏着兩個沒有共同語言的人試圖尋找共同語言的困難。但久石讓不僅接受了北野武這種近乎任性的執着,還給予了充分的理解和認可。 此外,久石讓也很好地理解了北野電影中「削減」的手法。北野武在拍攝時會拍攝大量鏡頭,但最終會不斷削減,使影片變得簡潔。在音樂上,北野武也採取了類似的做法。儘管久石讓創作了豐富的樂譜,但北野武會不斷削減,最終只保留最必要的部分。久石讓似乎很享受這種客觀審視並最終精簡音樂的過程。或許正是因為兩人都抱有相似的主題,他們才能相互理解。 北野武非常注重在沒有台詞或看似沒有戲劇性的場景中讓觀眾感受到某種情感,並為此拍攝必要的畫面。久石讓同樣遵循電影音樂的基本原則,在必要的場景中加入必要的音樂,但他也思考如何在看似不需要音樂的場景中讓觀眾感受到音樂的存在。這種風格和態度的相似性,或許是兩人能夠緊密合作的原因之一。 久石讓已經成為北野團隊中不可或缺的一員,但兩人的關係並不是那種相互依賴的緊密關係,而是保持着適度的距離。他們互相尊重對方的才華,同時也帶有一種近乎競爭的意識。這種摩擦產生的熱量,或許正是提升北野作品質量的關鍵。 在最新作品《BROTHER》中,這種摩擦達到了頂峰。北野武將這部電影視為他作為電影人的總結,而我們則將其視為北野武導演娛樂作品的起點。久石讓則在這兩者之間努力尋找更好的平衡點。結果,他們在決定主旋律的樂器時遇到了困難,甚至有人對旋律本身提出了質疑。 特別是英國製片人傑瑞米·托馬斯提出了音樂是否讓作品變得過於複雜的疑問,我們對此強烈反對,認為必須拒絕將這部電影簡單地歸類為以往作品的延續。如果只是播放一段悅耳的鋼琴旋律,然後北野武登場,那與以往的作品就沒有任何區別了。 我向傑里米解釋說,為了強調《BROTHER》是在新環境中全新創作的娛樂作品,音樂必須如此,他也表示理解。通過這樣的交流,我們得以公開這部作品,我覺得武先生和久石先生的關係也因此變得更加緊密。武先生對久石先生的要求更高了,同樣,久石先生對北野電影的理解也更深了。 總的來說,久石先生創作的旋律在簡單中蘊含着非常美麗的旋律和音色,而北野先生正是因為理解並深愛久石先生的這種才華和感覺,才一直請他擔任自己電影的音樂監督,這一點過去和現在都沒有改變。雖然表達有些老套,但可以說是「簡單就是最好的」。 當我聽到久石先生精選的音樂作品集時,我能感受到其中有一種明確的風格,這無疑是久石先生的世界,但同時也是北野武的世界。也就是說,久石先生從武先生的影像中獲得靈感,構建的世界中,不知不覺地共享了那種獨特的氣息,而且久石先生自己也散發出同樣的氣息。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是一張能夠充分享受久石讓和北野武兩人世界觀的、獨一無二的、有價值的原聲集。
那個夏天,最寧靜的海。 A Scene at the Sea 1991年10月12日 上映 主演:真木藏人、大島弘子 〈第一集〉 關於這部作品,正如導演自己所承認的那樣,原本兩位主人公(天生聽力障礙者)就沒有台詞,到了後半部分更是沒有任何台詞,仿佛在回顧這部作品本身,主人公們的回憶像日記一樣滔滔不絕地展開。但無論如何,那部分如果沒有音樂是無法成立的,或者說,是讓音樂來講述一切的鏡頭。 也就是說,從一開始就設定了要加入音樂,並有意拍攝了這些場景。武先生在自己的影像中如此強烈地要求音樂,這種情況並不常見吧。雖然與久石先生的合作是從這部作品開始的,但由於登場人物的台詞極少,對音樂所帶來的效果的期待感,我認為比任何其他作品都要高。正因為如此,久石先生一定也費了不少心思。結果,音樂比台詞更雄辯地表達了主人公的感情和作品本身的情感,我覺得這大大提升了作品的質量和價值。
奏鳴曲 Sonatine 1993年6月5日上映 主演:北野武、國舞亞矢、渡邊哲、勝村政信、寺島進、大杉漣、逗子蜻蜓、矢島健一、南方英二 〈第2集〉 這部作品可以說是久石讓和北野武之間以「極簡主義」為主題達成完美共識的作品吧。雖然《那個夏天~》有極簡主義的元素,但絕不是極簡主義的作品,而這部《奏鳴曲》則是徹底的「極簡主義」。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認為這是久石讓大展身手的舞台,也是一部兩人認真較量的作品。北野武雖然不是音樂專家,不知道他對「極簡主義」這個詞理解到什麼程度,但他本身非常喜歡簡單重複的手法。比如《那個夏天~》中,主人公走過的同一條路,接下來由不同的角色以同樣的方式走過。在重複中逐漸變化的手法。在這方面,久石讓擅長的極簡音樂與之完美契合。我想,這是兩人本質上都喜歡的領域。 不過,正如北野武自己所說,這部作品如果按平均分來說並不算高,就像考不上國立大學(笑),但其中有一些敢於挑戰的場面。用他自己的話說,既有非常精彩的場景,也有讓人感到「啊?」的場景。如果用高爾夫來比喻,既有出界,也有幾個小鳥球甚至老鷹球的感覺。在某些洞,他敢於大膽嘗試,可以說這是一部非常實驗性的作品。因此,久石讓也以極簡主義的方式充分展現了自己的才華,最終釀成了那種獨特的世界觀。採樣技巧也得到了充分運用,可以說是北野武作品中最具實驗性的音樂。可以說,這部電影在內容之外的部分也迸發出了不少火花……這大概就是為什麼許多人稱其為名作,也是它被英國BBC選為「電影·世界100部」之一的原因吧。不過,在全世界(上映的國家中)日本人看得最少的作品,從票房上來說,算是一部有點不幸的作品(笑)。
《Kids Return》 1996年7月27日上映 主演:金子賢、安藤政信 〈第三集〉 特別是這部電影的結尾部分,製作得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當兩位主人公說出「我們是不是已經完了?」「還沒開始呢」的瞬間,主題音樂和片尾字幕突然響起。通常來說,片尾字幕的出現意味着電影正片結束,觀眾們陸續起身離場,像是「請慢走」的信號。但在這部作品中,「還沒開始呢」這句台詞之後,音樂極其激烈地切入,甚至將片尾字幕也融入到了作品的一部分,這種力量感使得之前的場景更加生動,產生了相輔相成的效果。就主題曲的吸引力而言,與《菊次郎的夏天》一樣,再次讓我們認識到久石讓作為旋律創作者的實力。
花火 1998年1月24日 上映 主演:北野武、岸本加世子、大杉漣、寺島進 〈第四集〉 在這部作品中,比如將出租車改裝成警車的場景,配有一段像組曲一樣非常長的音樂,這似乎也是久石讓相當苦惱的證明。除了這個場景之外,還有巧妙地將武先生自己畫的畫插入影像中的場面……在《Kids Return》中,他也將自己畫的畫用在了海報上,但在這裏,他使用了相當數量的畫作為鏡頭的一部分。我想,與那個世界對決是非常困難的。當然,那裏是需要配上音樂的鏡頭。因為使用了各種攝影技巧來拍攝無聲且沒有動作的畫,所以如果要配上與之完美契合的音樂,確實需要深思熟慮。我們自己也為了將兩者的形象融合在一起,記得經歷了不少困難。不過,無論多麼陰慘的場景,久石讓旋律的美感似乎都為衝擊力增添了力量。
《菊次郎的夏天》 《Kikujiro》 1999年6月5日上映 主演:北野武、關口雄介、岸本加世子、吉行和子 〈第五集〉 關於音樂核心部分的形象,即鋼琴音色和簡單易懂的旋律重複,武先生和久石先生的想法是一致的。在委託音樂製作時,這是武先生表達得最為具體的一部作品。我記得他舉了Windham Hill的喬治·溫斯頓創作的《秋天》作為例子,表示這次想要這樣的世界觀。在這一點上,這是一個比較罕見的例子。通常來說,他更多的是「交給對方」,很少會具體傳達自己的想像,但這次從拍攝一開始他就提到了這個形象,可見他對此非常執着。結果,我們得到了一個既簡單又能在瞬間讓人聯想到夏天的非常抓耳的旋律,以及無可挑剔的出色音效製作,我想他本人對此的滿意度也是相當高的。
兄弟 2001年1月27日上映 主演:北野武、奧瑪·伊普斯、真木藏人 〈第6集〉 在這部作品中,我們為選擇主旋律的領奏樂器費了不少心思。北野先生對領奏樂器有着特別的執着,而且他自己也彈鋼琴,所以非常喜歡鋼琴這種樂器。但久石先生卻認為,使用另一種樂器可以帶來更廣闊的表現空間。這在某種意義上是一場較量。最終,我們選擇了弗呂格爾號作為領奏樂器,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導演自己可能也完全沒有預料到會使用弗呂格爾號。 如果按照常規用鋼琴演奏,可能就不會有這麼多困難,但考慮到這部作品的意義,作為一部日英合作的國際項目,引入了荷里活的拍攝系統,作為新電影製作的結果,音樂也需要與之相匹配的嘗試。正如大家所看到的,主角北野武的視覺形象或者說時尚感,無論是《兄弟》、《花火》還是《奏鳴曲》,都是一致的。雖然這些作品並不是系列作品,但開領襯衫、深色西裝和太陽鏡的風格是共通的。然而,因此認為音樂也應該用鋼琴的想法並不合適。這並不是說音樂要與內容相匹配,而是如何在音樂中表達出新作品通過新方式誕生的意義,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大課題,對久石先生來說也是如此。我想,久石先生在這方面也相當苦惱。事實上,他親自來到洛杉磯的拍攝現場,儘可能與導演討論,尋找最合適的切入點。這不僅僅是旋律的問題,而是如何通過世界觀來展示新意。儘管如此,我認為在旋律與畫面的協調性上,也相當困難。爵士元素和半音的頻繁使用,似乎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由奧瑪·伊普斯飾演的丹尼的獨白作為這部作品的結尾,可以說是與加入音樂的《那個夏天~》的結尾完全相反的場景,完全沒有音樂。原本是北野先生的要求,久石先生為其創作了豐富而情感充沛的音樂,但在最後階段去掉了音樂。當然,並不是因為不喜歡音樂,音樂本身是成立的,但在展示作品主題的流程上,可能過於冗長了。不過,考慮到在片尾字幕中再次引入主旋律,那個沒有音樂的結尾,恰恰是音樂被剝離的場景中如何讓人感受到音樂的典型例子。

《原聲帶製作進度筆記》


那個夏天,最寧靜的海。 發售日期:1991年10月9日 1991年7月 在六本木的Wonder Station進行錄音。 奏鳴曲 發售日期:1993年6月9日 1992年6月1日 接到北野導演下一部作品的音樂委託。演員等細節未定。預計11月左右開始音樂製作。 1992年7月31日 與北野導演在拍攝前會面,討論音樂方向。這次的主題似乎是石垣島。 1992年9月17-19日 久石先生隨行石垣島的拍攝。 1992年10月26日 原計劃11月初開始音樂製作,但由於剪輯進度的影響,改為中旬開始。 1992年11月13日 在Wonder Station開始音樂製作。 1992年11月19日 18:30北野導演來訪,確定主題曲。 1992年11月20-24日 在Wonder Station進行混音工作。 1992年11月25日 Dolby 4ch的T/D。當天北野導演開始重新剪輯,M14的場景被全部刪除,M15有所改動。21:00導演來到Wonder City確認。 1992年11月26日 電影音樂製作結束。 1993年3月21-22日 在倫敦的THE TOWN HOUSE進行CD混音。 1993年3月23日 在Abbey Road Studios進行母帶處理。 Kids Return 發售日期:1996年6月26日 1995年10月27日 在調布日活攝影所觀看前半部分的樣片,隨後進行討論。 1996年2月16日 在日活攝影所觀看全部樣片,與導演進行最終討論。 1996年2月29日 在代代木的Wonder Station 2st.開始音樂製作。 1996年3月13日 音樂製作日程結束。 HANA-BI 發售日期:1998年1月1日 1997年6月9日 在代代木的Wonder Station開始錄音。 1997年6月11日 在調布日活攝影所與導演討論。 1997年6月12-19日 在代代木的Wonder Station進行錄音。 1997年6月22日 在Polystar Studio Ast.進行弦樂錄音。 1997年6月23-24日 在代代木的Wonder Station進行電影混音。 1997年7月10-11日 在六本木的Wonder Station進行CD混音。 菊次郎的夏天 發售日期:1999年5月26日 1998年10月6日 在代代木的Wonder Station開始錄音。 1998年10月7-10,12,21-23日 進行錄音工作。 1998年10月21日 在Polystar Studio進行管弦樂錄音。 1999年2月2-4日 在六本木的Wonder Station進行混音。 BROTHER 發售日期:2001年1月17日 2000年3月29日 在日活攝影所觀看全部樣片。 2000年4月3-14日 音樂製作前期準備~錄音。 2000年4月8日 與導演討論主題曲。 2000年4月14日 與導演討論原聲帶。 2000年4月22日 在墨田區Trifony Hall與新日本愛樂樂團進行錄音。 2000年4月23-25日 進行電影混音。 2000年5月15-17日 進行CD混音。 2000年9月27-28日 進行母帶處理。

版本信息

 日本 2001年6月21日 joe hisaishi meets kitano films(CD) POLYDORUNIVERSAL POLYDOR,A UNIVERSAL MUSIC COMPANY. MARKETED BY VICTOR ENTERTAINMENT,INC., UPCH-1086, JAN:4988005273642, 3059日元(含稅)稅前價格2913日元(當年稅率0.05)
Booklet
 法國 2001年 joe hisaishi meets kitano films(CD) Milan Records, 198 496-2, EAN:3259119849629
Booklet

製作信息

All Songs Composed, Arranged & Produced by Joe Hisaishi

[Tr.02-03 from "Kikujiro"]
Recording Engineer: Suminobu Hamada, Hiroya Ishihara (Wonder Station)
Assistant Engineer: Hiroyuki Akita, Hiroya Ishihara, Aya Inoue (Wonder Station), Kiichi Kawashita (Polygram Studio)

[Tr.04-07 from "BROTHER"]
Studio: Wonder Station, Yoyogi Studio
Recording Engineer: Masayoshi Ohkawa / Suminobu Hamada, Jiro Takita (Wonder Station)
Assistant Engineer: Hiroyuki Akita (Wonder Station)

[Tr.08-10 from "A Scene at the Sea"]
Recording Engineer: Suminobu Hamada (Wonder Station)
Assistant Engineer: Eiichi Tanaka (Wonder Station)

[Tr.11-12 from "Sonatine"]
Studio: Wonder Station, The Town House (London)
Recording Engineer: Suminobu Hamada (Wonder Station), Steve "Barney" Chase
Assistant Engineer: Eiichi Tanaka (Wonder Station), Mark Warner (The Town House)

[Tr.13-14 from "Kids Return"]
Studio: Wonder Station, Roppongi Studio, Yoyogi Studio
Recording Engineer: Suminobu Hamada (Wonder Station)
Assistant Engineer: Hiroya Ishihara (Wonder Station)
Synthesizer Operator: Tomonori Yamada (Wonder Station)

[Tr.15-16 from "HANA-BI"]
Studio: Wonder Station, Yoyogi Studio, Roppongi Studio
Recording Engineer: Shinichi Tanaka (Sperve)
Assistant Engineer: Aya Inoue (Wonder Station)
Synthesizer Operator: Suminobu Hamada (Wonder Station)


Mastering Engineers:
  Masayoshi Okawa (first smile entertainment ltd.)
  Shigeo Fujino (UNIVERSAL MUSIC K.K.)

Artist Management: Masaki Sekijima & Soichiro Itoh (Wonder City Inc.)
A&R: Akira Watanabe (FUJIPACIFIC MUSIC INC.), Hisanori Katoh (POLYDOR), Makoto Endoh (POLYDOR)
A&R Supervisor: Akira Sasajima (FUJIPACIFIC MUSIC INC.)
Marketing Planner: Takashi Kimoto (UNIVERSAL MUSIC K.K.), Kyoko Teradate (UNIVERSAL MUSIC K.K.)

Art Direction & Design: Ryoji Ohya (Z&Z.)
Cover Photograph: Kazuaki Kiriya (www.kiriya.com)
Cover Styling: Tetsuhiro Hattori (BISWA)
Cover Hair Make: Masaki Tanimori (PLUS)
Artwork Coordination: Yumi Haga (UNIVERSAL MUSIC K.K.)

Executive Producers:
  Ichiro Asazuma (FUJIPACIFIC MUSIC INC.)
  Ken Sugaya (POLYDOR)
  Ayame Fujisawa (Wonder City Inc.)

Special Thanks:
  Takio Yoshida (OFFICE KITANO INC.)
  Junichi Iyori (OFFICE KITANO INC.)
  Makoto Kakurai (OFFICE KITANO INC.)
  Naoyuki Usui (OFFICE KITANO INC.)
  Mitsuyo Ikeno (OFFICE KITANO INC.)
  Mari Suzuki (OFFICE KITANO INC.)
  Koji Kuroda (Wonder City Inc.)
  Atsuko Ikegami (Wonder City Inc.)
  Kazuhiro Fujita (Wonder City Inc.)
  Teizo Aoyama (Tokyo FM Music Co.,Ltd.)
  Shigeyuki Onodera (SHOCHIKU MUSIC PUBLISHERS CO.,LTD.)